二战“远东慕尼黑阴谋”:才是真正的美国,才是真正的罗斯福

1938年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及意大利四国的领导人在慕尼黑聚集,举行了一场关键会议。这次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缺席的情况下,秘密达成了一项协议,即“慕尼黑协定”,其核心内容是将苏台德地区划归德国所有,作为交换条件,德国承诺不向苏联发起攻击。这一决策,实质上是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,意图转移潜在的冲突焦点。这一历史事件,被广泛认为是“慕尼黑阴谋”,它揭示了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弱小国家的冷酷现实。

1941年间,美日两国在私下于华盛顿举行的会谈中,制定了一份名为《日美协议草案》的文件。这份协定并未邀请中国参与讨论,然而其内容却深度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。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,当时众多国民对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,尤其是罗斯福总统,抱有极大的好感,甚至将其视为拯救世界的“正义使者”。鉴于此,我们不禁要问,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远东版的“慕尼黑阴谋”?

近代时期,英国、法国与美国在中国拥有显著利益,而日本却意图将中国据为己有,这无疑会触及到前三者的利益蛋糕。与此同时,德国蠢蠢欲动,欧洲局势动荡不安,英法两国受到牵制,难以抽身阻止日本的野心,而美国也无意主动卷入这场纷争。面对这样的局势,为了守护在华的既得利益,这些国家开始寻找对策。一个看似合理的方案浮出水面:默许甚至推动日本将矛头转向苏联。这样一来,日本若将主要精力放在进攻苏联上,或许就能暂时缓解对中国乃至东南亚殖民地的威胁。这一策略,虽然冷酷,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。各国在自身利益面前,往往需要进行艰难的权衡与抉择。而在这场利益博弈中,中国的命运似乎被无形中推向了风口浪尖。

面对此情境,英法为了安抚日本,牺牲中国利益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。然而,一个关键问题浮现:自诩为“指引之光”与“道义化身”的美国,是否真的与日本联手,在背后策划了对中国不利的“远东版慕尼黑协定”?

众多学者中,虽有部分人坚持认为美日之间并无所谓的“远东慕尼黑阴谋”,换言之,他们不相信美国有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。然而,深入剖析历史事实,我们不难发现,“远东慕尼黑阴谋”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。

1941年间,自3月份起至12月份止,美国与日本在华盛顿频繁碰头,秘密进行了六十余轮磋商,意在通过出让中国部分权益的方式,来推迟与日本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。

4月16日,“美日民间团体”起草了一份《日美合作倡议》,在涉及中国的内容部分,即“两国就中国局势的立场协调”上,美国实质上损害了中国权益。例如,其中提到“默认满洲国的存在”、主张“促使蒋介石政府与汪精卫政府合并”,以及“日本在对华移民问题上采取自我约束措施”(所谓的“自我约束”,实质上不就是给日本对华殖民开绿灯吗)等诸多条款。

美国对日本采取纵容政策,其核心动机可归结为两点:首要的是,确保日本同意在中国重新实施“机会均等”原则,防止其单独控制中国;其次,迎合日本的需求,怂恿日本将矛头指向苏联,并明确表态,一旦日苏冲突升级为战争,美国将向日本提供援助。

核心疑问在于:这份计划由“美日民间志愿者”起草,这背后真的仅仅是民间自发行为吗?

4月16日公布的这一计划,尽管是由美日两国的民间力量起草,但其背后实则得到了两国政府的明确指示,带有显著的官方背景,仅仅是以“民间倡议”作为掩饰。举例来说,计划的一开始就明确指出:“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,为了协商并达成一项旨在重建两国传统友好关系的全面协议,愿意共同承担责任。”

美国外交部长赫尔会见了野村大使,他明确表示:“总体上,美国对此并无异议。”他还透露,这一方案已经向罗斯福总统做了汇报:“此方案,可作为野村大使提出的建议,美国政府有意启动非正式的磋商流程,并将其纳入讨论议题。”换言之,这一方案无疑是美日两国政府均有意推动谈判的产物。

无疑,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演变,特别是德国突袭苏联之后,日本与苏联结盟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。在此背景下,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变得强硬起来。而这一系列变化,最终导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,使得所谓的“远东慕尼黑计划”化为泡影。

尽管“远东版慕尼黑事件”未能如愿以偿,但其确实一度浮出水面,这是确凿无疑的历史片段。

正因如此,当时的教育者揭示了西方策划的“远东新阴谋”:“他们阻止希特勒向西扩张,又不愿苏联置身度外,同时还企图重演欧洲的慕尼黑阴谋。这构成了他们的核心策略。他们再次尝试在远东实施类似手段,通过利用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苏日矛盾,迫使日本向西或向北行动,以此配合他们推动德国向东的西方策略。”

令人诧异的是,今日竟有学者群体坚决否认“远东慕尼黑事件”曾发生,他们主张美国的核心立场并非牺牲或背叛中国。这样的观点,无疑是在为美国及其当时的领导人罗斯福辩护。

事实上,西方国家往往将利益置于首位。在那个时代,中国成为了列强考量自身利益时的选项之一。列强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来做出选择,因此,美国及其当时的领导人罗斯福,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牺牲中国利益,实属情理之中。对此,我们无需愤怒,亦无需感到失望,更不应试图为其开脱。在全球由西方丛林法则主导的国际秩序中,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奔波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唯有通过自身实力的增强,才能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。自强,才是避免成为他人棋子的关键。

提及美日策划的所谓“远东计划”未能如愿,或许尚有辩解的空间。但在击败日本前夕,罗斯福与斯大林私下达成的《雅尔塔协定》,其真实意图在于分割中国,以牺牲中国权益为代价,换取苏联的军事介入,这无疑是对“慕尼黑阴谋”的直接复制,且更为赤裸裸。该协定无视中国的主权与利益,将一个大国的命运当作交易筹码。罗斯福与斯大林的这一举动,无疑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践踏,也是对弱国权益的公然剥夺。在历史的镜鉴下,这一行为显得格外刺眼,它不仅暴露了强权政治的冷酷无情,也深刻揭示了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。回顾那段历史,我们不禁要问:为何在关乎国家尊严与利益的关键时刻,中国竟被如此轻易地出卖?这背后,既有国际格局的复杂多变,也有大国博弈的残酷无情。但无论如何,这一事件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伤痕,时刻提醒着我们,唯有自强不息,方能立于不败之地。《雅尔塔协定》的签订,不仅是对中国的一次重大打击,更是对国际秩序的一次严重冲击。它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,在国际舞台上,没有永恒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这一现实虽然残酷,却也是推动各国不断寻求自强之路的强大动力。总之,罗斯福与斯大林在《雅尔塔协定》中的所作所为,无疑是对“慕尼黑阴谋”的再现与升级。它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,更暴露了国际政治中的阴暗面。这一历史教训,值得我们深刻铭记,并时刻警醒自己,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,坚守原则,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。